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本系學士班、碩士班相關招生宣傳,歡迎參閱

日期符號 2022-08-01

本系大學申請入學 |111學年度書審資料準備指引| |111學年度書審資料準備指引(飛鳶組)| 

本系舉辦2022飛鳶盃公共事務個案競賽/年代MUCH 台「台灣新驕點」專題報導

本系相關招生宣傳,歡迎參閱:

Collego 本系屬法政學群跨管理學群/行政管理學類

本系著重在公共行政與政策科學的理論與實務,針對政府部門的管理稱為公共行政,至於政策科學領域則是著重政府所提政策方案的設計、執行與評估。本系的特色在於兼具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政治學理論與實務人才的養成,相對於其他法政科系,將更與政府管理實務連結,甚至可以應用所學內容到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工作上。更多資訊請參閱本系collego資訊。


IOH 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廖時萱 經驗分享 

廖時萱,原本就喜歡嘗試不同事物,自稱「完美主義X冒險王」的她,曾在大學期間嘗試雙主修金融系,接觸行銷、財經編輯,並參與非營利組織的工作。

「讀者們透過我的文字,對國際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也發現,我可以透過政策研究去解決社會問題。」原本嚮往商學院的時萱,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商學院與自己想像的並不同,她不只想要達到「一間公司」」的目標,而是期許自己能善用公共行政系的所學,發揮影響力及至於整個社會。歡迎參閱時萱IOH平台的更多分享。


華人教育資訊平台/大學線上博覽會/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教授會客室】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什麼?臺北大學教授告訴您!


近年媒體報導

📍今周刊:2020前進大學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連結政府與人民 讓政策更「接地氣」

📍出版日期:2020/01/10 📍作者:林三永

📍與本系相關內文:

「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隨著傳播通訊發達,很多人都能對政府政策發表意見;有時「依法行政」不一定貼近民眾所感,反過來說,民眾有時也未必了解行政機關的政策考量和限制。近年流行一句話「接地氣」,就是期望政府與基層民眾打成一片,所以國家永遠都需要能研究政府與政策的人才,甚至希望他們進入公務人員體系,藉以提升政府效能並精進政策品質。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以下簡稱公行系)系主任羅清俊指出,公行系的特色與專長是「公共政策」與「政府組織管理」,但這兩者受到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法律的規範,所以一樣需要政治與法律專業。臺北大學公行系強調多元學門間的跨域整合,有別於他校的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公共事務等學系,也跟傅統的政治、法律學系不同。臺北大學公行系分成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民社會、政治經濟與政府四大學群,大一學生從必修課程打下基本能力,之後可再依照興趣專門研究。

而台灣推動雙語國家政策,臺北大學學士班學生畢業前都要通過英語能力檢定標準,因應國際化,也著手研擬推動多國語言檢定標準認定。公行系近年來也規畫開設全英語課程,包括歐洲統合導論、歐洲經濟與貨幣整合、全球政治經濟及公共政策、行政專業英文等。

哪些人適合讀公行系?羅清俊認為,對於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有興趣,特別是想了解這些為何發生、如何發生、有什麼後果的人,就很適合讀公行系。其次,對於政府如何促進或抑制某些行為與現象發生(例如鼓勵環保、取締酒駕)也感到好奇的人,就更適合就讀。

圖1 全英語課程將議題探討以展演海報的活化形式帶入課程設計中。

”系主任給未來學生的建議 接受本系所提供的訓練,在公部門你會如魚得水,在私部門你照樣可以出類拔萃!──羅清俊/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系主任

”學長姐給未來學生的建議 來到臺北大學公行系可以學到從公部門的角度來解決社會上各種問題的能力。──溫騏弘/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四年級


訓練學生說出道理、說服他人

他還提到,喜歡幫助別人、願意傾聽意見這兩項特質很重要,因為公共政策是要解決大眾的問題,喜歡幫助別人才有熱情制訂好的政策,樂意與人溝通才能減少執行阻力。

修業期間,羅清俊強調「說理」的能力是訓練學生的重點。他建議學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行政部門的人,如何說出道理讓其他部門的人、或是長官、部屬相信你的倡議是有效的?如何讓立法委員或議員同意你這樣做是對的?如何讓民眾認為你真能解決他們的問題?要說出道理才能暢行無阻、有效地與人溝通協調,進一步達成目標。

羅清俊表示,說理能力要靠三種訓練:第一是各學科的基本知識;第二是方法,不只是傳統研究方法,還有近年熱門的大數據、民意調查、地理資訊系統、網路數據研究等,以實證數據準確分析、有效解決問題;第三是文字與口語表達,學生要會「說故事」,有能力清楚地寫給別人看、生動地說給別人聽。

不只公務員 畢業發展很多元

公行系四年級學生溫騏弘說,大一的行政學幫助他建構公行系的思考邏輯、做事方法,強調公共行政在意的是公眾利益。大二的公共政策講授政府部門要怎麼思考政策、設定議題,之後要怎麼做、怎麼評估,都有一套標準流程,私人單位也可能用得到,很實用。

溫騏弘指出,公行系所學若能用在公部門,會非常有用。在面對決策時,從政府的角色出發,調和政府、團體、民眾的利益衝突,以宏觀的角度綜合出最有效、對公眾最好的決策。

已經畢業的張智堯目前從事資訊業,做大數據行銷分析師。在學時他最喜歡量化研究、公共政策等較活用、技術面的課程;讀研究所時,他在公行系所屬學院下的「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接觸口碑、社群輿情、大數據等議題,讓他畢業後朝這方面發展。讀公行系給他最大的影響是針對公共政策評論有多角度思考,讓他會用多元面向處理事情,想法變得周全,未來他還想學習相關技術及軟體,朝分析師的路邁進。

公行系的畢業生有幾個出路:參加國家考試擔任常任文官、繼續進修讀研究所、進入非營利組織、擔任記者、國會助理、或是進入私人企業服務;近七年來約38%畢業生錄取國家考試。

圖2 臺北大學公行系教學結合實際公共問題案例,引導學生情境討論及反思。

-----------------------

📍今周刊特刊:English OK中學英閱誌-未來最具潛力科系 一次掌握

📍跨領域、接地氣 有創意不怕機器人取代 解決社會問題 人文科系發展不設限

📍出版日期:2019/12/10 📍出版刊號:2019/11月號  📍作者:謝維容、林三永

📍與本系相關內文:

整合公行專業》培養研究政策人才

隨著傳播通訊發達,很多人都能對政府政策發表意見;有時候「依法行政」不一定貼近民眾所感,反過來說,民眾有時也未必能了解行政機關的政策考量和限制。近年流行一句話「接地氣」,就是期望政府與基層民眾打成一片,所以國家永遠都需要能研究政府與政策的人才,甚至希望他們進入公務人員體系,藉以提升政府效能並精進政策品質。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以下簡稱公行系)系主任羅清俊指出,公行系的特色專長是「公共政策」與「政府組織管理」,但這兩者受到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法律的規範,所以一樣需要政治與法律專業。

臺北大學公行系強調多元學門間的跨域整合,有別於他校的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公共事務等學系,也跟傳統的政治、法律學系不同。

圖1 臺北大學公行系部分課程採全英語授課,以時事及議題探討啟發學生思辨與探究,強化英文聽說讀寫能力。

臺北大學公行系分成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民社會、政治經濟與政府四大學群,大一學生先從必修課程打下基本能力,之後可再依照興趣專門研究。

訓練說理能力》解決社會大眾問題

而台灣推動雙語國家政策,臺北大學學士班學生畢業前要通過英語能力檢定標準,因應國際化,也著手研擬推動多國語言檢定標準認定。公行系近年來也規畫全英語課程,包括歐洲統合導論、歐洲經濟與貨幣整合、全球政治經濟及公共政策、行政專業英文等。

哪些人適合讀公行系?羅清俊認為,對於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有興趣,特別是想了解這些為何發生、如何發生、有什麼後果的人,就很適合讀公行系。其次,對於政府如何促進或抑制某些行為與現象發生(例如鼓勵環保、取締酒駕)也感到好奇的人,就更適合去讀。他還提到,喜歡幫助別人、願意傾聽意見這兩項特質很重要,因為公共政策是要解決大眾的問題,喜歡幫助別人才有熱情制訂好的政策,樂意與人溝通才能減少執行阻力。

修業期間,羅清俊強調「說理」的能力是訓練學生的重點。他建議學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行政部門的人,如何說出道理讓其他部門的人、或是長官、部屬相信你的倡議是有效的?如何讓立法委員或議員同意你這樣做是對的?如何讓民眾認為你真能解決他們的問題?要說出道理才能暢行無阻、有效地與人溝通協調,進一步達成目標。

臺北大學公行系四年級學生溫騏弘指出,公行系所學若能用在公部門,會非常有用。在面對決策時,從政府的角色出發,調和政府、團體、民眾的利益衝突,以宏觀的角度綜合出最有效、對公眾最好的決策。

已經畢業的張智堯目前從事資訊業,做大數據行銷分析師,當初他認為公行系是在培養公務員,後來覺得未來如何發展是看個人,有人發展人力資源專業、有人進入公部門、也有人投身政治。讀公行系對他最大的影響是讓他會用多元角度思考、處理事情,對公共政策的想法也變得周全。

-----------------------

📍遠見雜誌大學特刊 2019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法政學群 考照不是唯一 創業精神弭平學用落差

📍出版日期:2019/02/22 📍作者:白育綸

📍與本系相關內文:

勇於貼近社會「當責」無法被AI取代 |顧問團|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任 羅清俊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念該學群?

羅清俊答(以下簡稱答):對於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有興趣,特別是對於這些行為或現象為何發生?發生之後有何後果?而感到非常好奇的人,都很適合。因為這些現象就是社會科學的本質。

圖1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任羅清俊表示,不排斥與人互動溝通、擁有領導、管理企圖心,就是法政學群學生需要的特質。

其次,對於政府如何促進某些行為與現象發生,例如鼓勵志工、環境保育、企業社會責任,或是抑制某些行為與現象發生,例如汙染、逃稅、酒駕,感到好奇的人來公行系,有機會得到解答。

至於要具備哪些人格特質?必須不排斥與人互動溝通,還要擁有領導、管理的企圖心。

問:畢業出路與待遇如何?

答:公行系畢業生以參加國家考試,擔任常任文官為大宗,也有許多人繼續攻讀碩博士,從事學術研究。

學士班近11年來畢業生有1400多人,統計近六年參加各種國家考試錄取人數計有509人,占總畢業生的比例36%。目前系友在公務體系服務者,共有1623人,人數龐大。

也有不少畢業生進入非營利組織與私人企業,以104年學士班畢業生為例,有21%的畢業生進入政府機構,33.3%繼續念研究所,39%進入私人企業,2.5%到非營利組織服務。

據本校對103~105年度畢業生流向抽樣調查發現,本系學士班畢業後三年的平均月收入為3萬4246元。


大數據並用 政策評估更加精準

問:在大學法政科系能夠學到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答:以公行系為例,有政治、行政、政策和法律。政治是指民主政治相關理論以及實務操作的政治技術,例如選舉、政黨、民意調查;行政是政府管理的論語技能,例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與預算管理;政策則是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像是質化與量化方法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在政策上;最後還有公法學的訓練,例如行政法或國家賠償法。

問:數位浪潮下,許多工作都可能被AI取代,法政學群學生該具備哪些新能力?

答:在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的領域,政策的規劃、執行與評估,需要了解民眾的需求,而進行輿情調查。透過AI的機器學習,可以在不同種類社群網路內容之中,找出社會需求的重要線索,讓決策更加精準。

我要強調,資料永遠只是做決定的參考線索,「當責」(負起完全責任,交出成果)在公務體系裡是一種永遠無法被AI取代的位置。政策考量時有很多原則會同時納入,例如偏遠地區的交通運輸,就有正義的問題。AI做出來的決策,很難對它課與政治責任。

與政府業務相關的大數據分析,是目前的潮流,蒐集大數據資料也許要靠資訊工程背景學生的專業能力,但能夠進一步說出貼近事實而生動故事的人,絕對是接受社會科學訓練的學生。

-----------------------

📍遠見雜誌教育特刊 2019研究所指南

📍法政學群 法遵、專利需求看俏 跨域實習增國際視野

📍出版日期:2018/09/20 📍作者:劉子寧

📍與本系相關內文:

數據分析夯 國考、從政非唯一選擇

多數人對公共行政與政治研究所的刻板印象,多半還是考公務員、從政等出路,不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系主任羅清俊說,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訓練(量化與質化分析)」在大數據趨勢下,反而讓畢業生在民意調查機構或大數據公司相當吃香,「跟純統計的學生比起來,公行所學生看到數據是可以說故事的,這是人文學科加數據分析的相輔相成。」

同時,台北大學公行所國家考試成績也相當優異,根據調查,過去11年該所碩士班畢業生(431人)參加近六年(101~106年)國家考試的錄取人數達175人,占總畢業生的比例40.60%。扣除重榜的數字,錄取比例也高達三成。

法政學群的方法論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數據能力,政治研究所也極力推廣國際移動能力的培養,尤其對博士班學生來說,成為全球化的研究學者是提升價值的最佳方法。


版權所有 © 2021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 本網頁設計支援Edge、Firefox及Chrome,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00x768以上
側邊選單收納開關 將此頁分享到Facebook 將此頁分享到Line 將此頁分享到Twitter 將此頁分享到Email 將此頁列印' 將此頁加到書籤 回到最上